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陈叔卿陈朝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陈叔卿 572年—589年 陈宣帝第五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吴兴长城人字子弼
陈宣帝第五子。
质直有才干。
宣帝太建四年,立为建安王,授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
官至中书监
入隋为都官郎上党通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瑱北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上党人
住郡之开府
元氏所建寺。
独处一房。
业禅忏。
建德六年
诏废教。
持经像。
遁深山中。
群盗谋欲劫之。
初不知也。
忽见一人长丈馀。
美髭貌。
纱帽青袍。
九环金带。
吉貘皮靴。
乘朱鬉白马。
自绝顶竟造前。
下马而挹曰。
今夜贼且至。
宜急避。
顾所居峭绝非人往来地。
而适有所值意者。
其山灵矣。
因曰。
兹方佛法残灭。
况于贫道此身哉。
苟微檀越疵庥。
有死而已。
虽欲避贼。
其将奚之乎。
其人曰。
师既以诚告。
弟子敢不听。
幸复住此无他也。
遂隐去。
是夜大雪深丈许。
异日贼谋犹未已。
山下诸村梦其神遍告曰。
贼劫师必救。
于是相戒语。
各备器仗入山。
正遇贼于途。
众奋击。
贼乃散走。
自尔恒凭之。
以进所业。
释慧瑱
上党人
奉律齐真贞确难拔。
住郡内元开府寺。
独静一房禅忏为业。
周建德六年
国灭三宝。
抱持经像隐于深山。
遇贼欲劫之。
初未觉也。
忽见一人形长丈馀。
美须面。
著纱帽。
衣青袍。
九环金带吉莫皮靴。
乘白马朱鬉。
自山顶径至前。
下马而谓曰。
今夜贼至。
师可急避。
居悬崖之下。
绝无馀道。
疑是山神。
乃曰。
今佛法毁灭。
贫道容身无地。
故来依投檀越。
今有贼来。
正可于此取死。
更何逃窜神曰。
师既远投弟子。
弟子亦能护师。
正尔住此。
遂失所在。
当夜忽降大雪可深丈许。
遂免贼难。
后群贼更往。
神遂告山下诸村曰。
贼欲劫师。
急往共救。
乃各持器仗入山。
路中相遇拒击惊散。
从此每日恒凭之安业山阜。
不侧其卒。
慧瑱
上党开元寺大德也。
通经奉律。
于世漠然。
显德中
世宗行会昌之政。
严缁度灭空门。
抱持经像。
徙居岩谷间。
盗谋往劫。
未之觉也。
忽一丈夫乘马。
自山顶下。
谓曰。
夜有寇。
宜急避。
知其为神。
合掌告曰。
国灭吾教孤穷。
故来投檀越。
仰祈庇覆。
否则守死而已。
更何窜。
是夜大雪。
贼不得进。
及霁盗复谋往。
若有人禦之者。
终不得而犯。
繇是得全。
近山之人。
多供养之。
后莫知所终。
释明琛南齐
释明琛
齐人
少游学两河。
以通鉴知誉。
然经论虽富。
而以徵难为心。
当魏明代释门云盛。
有学识游肆而已。
故其雅量颇非鸿业。
时有智翼沙门
道声载穆。
远近望尘学门若市。
不胜幽情深忌声略。
私结密交广搜论道。
初为屋子论议法。
立图著经。
外施名教内搆言引。
牵引出入罔冒声说。
听言可领。
及述茫然。
勇意之徒相从云集。
观图望经恍若云梦。
一从指授涣若冰消。
故来学者先办泉帛。
此屋子法入学遂多。
馀有获者不能隐秘。
声望少歇于前。
乃更撰蛇势法。
其势若葛亮阵图。
常山蛇势击头尾至。
大约若斯。
还以法数傍蛇比拟。
乍度乍却前后参差。
余曾见图极是可畏。
画作一蛇可长三尺。
时屈时伸傍加道品。
大业之季
大有学之。
今则不行。
想应绝灭。
行蛇论遍于东川
有道行者深相谏喻。
决意已行博为道艺。
潞州上邑思弘法华。
乃往岩州林虑县洪谷寺请僧。
忘其名。
往讲。
素与知识。
闻便往造。
其人闻至中心战灼。
论道不可相抗。
乃以情告曰。
此邑初信。
事须归伏诸士俗等已有倾心。
愿法师不遗故旧。
共相成赞。
今有少衣裁。
辄用相奉体此怀乃投绢十匹。
曰。
本来于此。
可有陵架意耶。
幸息此心。
然不肯去。
欲听一上。
此僧弥怖。
事不获已如常上讲。
最后入堂。
赍绢束掇在众中曰。
高座法师昨夜以绢相遗。
请不须论议。
然佛法宏旷。
是非须分。
脱以邪法化人。
几许误诸士俗。
高座闻此慑怖无聊。
依常唱文如疏所解。
即唤住欲论至理。
高座尔时神意奔勇。
泰然待问。
便设问。
随问便解。
重叠虽多无不通义
精神扰攘。
思难无从。
即从座起曰。
高座法师犹来闇塞。
如何今日顿解若斯。
当是山中神鬼助其念力。
不尔何能至耶。
高座合堂一时大笑。
即出邑。
共伴二人。
投家乞食。
既得气满噎而不下。
馀解喻。
何所诤耶。
论议不来天常大理
何因顿起如许烦恼。
不应。
相随东出。
步步叹吒登岭。
困极止一树下。
语二伴曰。
我今烦恼热不可言。
意恐作蛇。
便解剔衣裳。
赤露而卧。
翻覆不定。
长展两足。
须臾之间。
两足忽合。
而为蛇尾。
翘翘上举。
仍自动转语伴曰。
我作蛇势论今报至矣。
卿可上树。
蛇心若至。
则有吞噬之缘。
可急急上树。
心犹未变。
伴便上树。
仍共交语。
每作蛇论。
果至如何。
言语之间。
奄便全身作蛇。
唯头未变亦不复语。
宛转在地举头自打。
打仍不止。
遂至于碎。
欻作蟒头。
身形忽变长五丈许。
举首四视目如火星。
于时四面无量诸蛇一时总至。
此蟒举头。
去地五六尺许。
趣谷而下。
诸蛇相随而去。
其伴目验斯报。
至邺说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裴谒之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河东闻喜人字士敬
裴讷之弟。
有志节,好直言。
文宣帝末年昏纵,谒之上书正谏,言甚切直。
文宣将杀之,谒之辞色不变。
以杨歆救之,得免。
齐亡,卒于壶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意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江左人
营精舍。
至五十三所。
晋义熙中
祭酒朱应子。
先谪居钟山
分山以施
建寺号延贤。
杯渡道人曰。
此当有变。
然终亦佳地。
正上对天宫。
易营福耳。
俄为野火焚之。
齐谐张寅。
杯渡之语。
欲复建之。
恨山中无水。
竭诚礼忏。
愿乞西天池水。
已三日弥加勤敬。
闻空中有声堕地。
疑必宝现也。
视之无有。
即其处掘之。
有泉泫然而出。
今号八功德水
后不知所终。
释法意
江左人
好营福业起五十三寺。
晋义熙中钟山祭酒朱应子。
先是孙恩建义之党窜居此山。
分其外地少许。
为寺号曰延贤寺。
杯度去来此寺云。
此处寻有诸变。
后时当好地对天堂易为福业。
俄为野火所烧。
后齐谐及张寅等。
杯度之旨。
语在传。
乃与共行山地更欲修立。
而无水不可住。
杯度之言。
乃竭诚礼忏。
乞西方池水。
经于三日恳恻弥至。
忽闻空中有声扑然著地。
恐是金帛。
试令人掘。
入二尺许泫然清流遂成涧不绝。
于是立寺。
后不知所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刁雍北魏 390 — 4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484 【介绍】: 北魏渤海饶安人字淑和
东晋末伯父逵曾凌辱刘裕当政,乃诛刁氏。
投奔后秦姚兴
后秦亡,明元帝泰常二年北魏
上表陈诚愿留南境自效。
任假建义将军,于河、济间招集流散,以抗刘裕军。
太武帝太平真君二年侍中都督扬豫兖徐四州诸军事征南将军、徐豫二州刺史
五年薄骨律镇将。
在镇十余年,重视军屯,广积储。
博览书传,明敏多智。
赐爵东安侯,卒年九十五。
全后魏文·卷二十六
字淑和渤海饶安人尚书协之曾孙。
元兴末,以避刘裕姚兴,为太子中庶子
泰常中姚泓灭,与司马休之等奔魏,假建义将军,又假镇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光侯。
延和中,进平南将军徐州刺史,赐爵东安侯
太延中,徵还。
真君中,授征南将军、徐豫二州刺史,迁薄骨律镇将。
兴光中,徵还,拜特进
太和八年卒,年九十五,赠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曰简
(案:《通典》一百九十六有皇兴中征南将军刁雍请筑长城表,与《魏书·高闾》所载全同。
彼在本《传》,当不误也,故此不复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北魏明元帝北魏 392 — 42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拓跋嗣 太宗 明元帝 409年—423年
永兴 409年闰十月—413年
神瑞 414年—416年四月
泰常 416年四月—423年 八年十一月拓跋焘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2—423 【介绍】: 即拓跋嗣
北魏皇帝。
鲜卑族。
道武帝长子。
道武帝天兴六年封齐王,拜相国
道武帝为子绍所杀,杀绍即位。
即位后,继续重用汉族人士。
奚斤破倍泥等部落,徙新民于大宁,计口授田,给农器。
神瑞二年,因连年霜旱,云中、代郡民多饿死,听崔浩周澹计,徙民山东,就食于定、冀三州,劝课农桑。
泰常七年,闻宋武帝刘裕死,命奚斤等攻宋,陷滑台,逼虎牢,攻占青、兖诸郡。
八年,筑长城,自赤城五原二千余里,备置戍卫,以御柔然
好览史传,曾撰《新集》三十篇。
在位十五年,庙号太宗
全后魏文·卷一
讳嗣道武帝长子。
天兴六年封齐王天赐六年十月即位。
改元三:永兴神瑞泰常
在位十五年。
谥曰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游雅北魏 ? — 4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1 【介绍】: 北魏广平任人,字伯度小名黄头
少好学有才。
太武帝时征拜中书博士,累迁东雍州刺史,在任颇廉白。
征为秘书监,委以国史之任,以不勤著述,竟无所成。
性骄矜,好议论长短,贵己贱人。
全后魏文·卷二十九
字伯度小名黄头广平任人。
太武时,拜中书博士、东宫内侍长,迁著作郎散骑侍郎
赐爵广平子,加建威将军
太子少传,进爵为侯,加建义将军
出为散骑常侍平南将军东雍州刺史,假梁郡
徵为秘书监
和平二年卒,赠相州刺史谥曰宣侯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难当南北朝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杨难当 建义 436年三月—442年闰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北朝时氐族首领
杨玄弟。
临终,付难当以国事。
难当固辞,立玄子杨保宗,未几废保宗自立。
初附南朝宋,为武都王
文帝元嘉十年,取汉中地
十三年自称大秦王,年号建义,置百官。
后袭,围涪城,为宋所破。
遂弃仇池而投北魏
文成帝时营州刺史,还为外都大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戴法兴南朝宋 414 — 4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4—465 【介绍】: 南朝宋会稽山阴人
少卖山阴市,后为吏传署。
好学能文,颇通古今,为孝武帝所重,为南鲁郡太守,兼中书通事舍人
凡选授迁转诛赏,悉令法兴参预。
缘是多纳货贿,权重当时。
前废帝立,迁越骑校尉,益专权。
阉人华愿儿为所宠幸,所赐金帛,法兴常裁减,恨之。
谗于,谓外间云:宫中有两天子。
怒,免法兴官,赐死。
全宋文·卷四十五
法兴会稽山阴人元嘉中尚书部令史
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以为记室令史
义康败,历孝武征虏抚军记室掾,随府补南中郎典签
孝武建义,转参军,及即位,以为南台侍御史中书通事舍人
孝建初加建武将军南鲁郡太守大明中封吴昌县男,转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太子旅贲中郎将
废帝即位,迁越骑校尉,为阉人华愿儿所谮。
免,寻赐死,泰始二年追复封爵,有集四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雍道晞南齐 ? — 50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雍道晞 建义 500年二月—500年三月
简介
雍道晞
—500年),南朝时巴西郡起事领袖
南齐永元二年(500年)二月巴西郡(今四川阆中)率众万余人起事,自称镇西将军,年号建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盛南齐
全齐文·卷二十六
道盛俗姓朱沛国人宋明帝时,住天保寺,为僧纲领,终于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生朱氏
沛国人
少有才名。
善易。
沙门
讲涅槃维摩
湘州
宋明帝诏居建邺彭城寺。
著述交论生死本无源论。
谢超宗尤所敬礼。
后止天保寺。
高帝诏代昙度僧主
丹阳尹沈李文。
素尚黄老。
欲沙汰僧尼。
因设会。
令陆脩静与论义。
辞气俊发。
陆遂屈。
沙汰事亦由以寝。
永明中卒。
寿六十。
释道盛
姓朱
沛国人
幼而出家务学。
善涅槃维摩兼通周易。
始住湘州
宋明承风。
敕令下京。
彭城寺。
谢超宗一遇遂敬以师礼。
乃著述交论及生死本无源论等。
后憩天保寺。
齐高帝敕代昙度僧主
丹阳沈文季素奉黄老排嫉能仁。
建义符僧局责僧属籍。
欲沙简僧尼。
纲领有功事得宁寝。
文季故于天保设会。
陆修静论议。
既理有所长。
又词气俊发。
嘲谑往还言无暂扰。
静意不获申。
恧焉而退。
齐永明中卒。
春秋六十馀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业兴北魏 484 — 5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549 【介绍】: 北魏上党长子人。
少志于学,后博涉百家,尤长算历。
举孝廉,为校书郎
孝庄帝时以造历勋,赐爵长子伯。
东魏孝静帝武定间,出除太原太守
高澄引为中外府咨议参军
后坐事禁止,乃造《九宫行棋历》。
于禁所。
全后魏文·卷五十
业兴上党长子人。
师事徐遵明
宣武时,举孝廉,为校书郎
孝明时,累迁奉朝请
临淮王彧骑兵参军广陵王外兵参军
孝庄时,除著作佐郎,赐爵长子伯。
长广王建号,除通直散骑侍郎
前废帝时宁朔将军
又除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孝武时,转散骑侍郎,除平东将军光禄大夫,寻加安西将军
屯留县
中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后入为侍读
孝静时,除镇南将军、兼散骑常侍,加中军大将军
国子祭酒,出为太原太守
文襄引为中外府咨议参军
后坐事禁止。
武定七年于禁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魏长贤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钜鹿下曲阳人
魏收族叔。
博涉经史,词藻清华。
东魏初举秀才,寻除汝南王元悦参军
北齐,为平阳王高淹法曹参军,转著作佐郎,更撰《晋书》。
武成帝河清中上书讥刺时政,忤权佞,出为屯留
后主武平中以疾去职,不复出仕。
卒年七十四。
全北齐文·卷四
长贤,收族叔,孝静时秀才,除汝南王参军,入齐,平阳王淹辟法曹参军,转著作佐郎河清中出为上党屯留武平中辞疾去职。
周平齐,屡辟不就。
卒年七十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尉拨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太学生应募从征,有功,赐爵介休男。
后屡从讨和龙,击吐谷浑,皆有军功,进爵为子。
累迁杏城镇将,在任甚得民心。
文成帝屡加赏赐。
献文帝时进爵安城侯,任北豫州刺史
卒谥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远北周至隋 523 — 5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3—592 【介绍】: 僧。
敦煌人俗姓李
好学。
三岁即心乐出家。
早孤,十三岁剃度为僧。
博涉经论。
北周灭齐,武帝敕前修大德之沙门集于殿,宣布废佛教,诸僧不敢言,独慧远抗声力争,无以难之。
寻潜于汲郡西山勤修无倦。
,召至,住净影寺,常居讲说,四方投学者七百余人。
文帝开皇十二年奉敕令知翻译,旋卒。
著有《地持疏》、《十地疏》、《华严疏》、《涅槃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李
燉煌人
后徙居上党高都
幼失所怙。
其季父善提诱。
三岁即知出家。
七岁就乡塾。
功力能倍恒儿。
年十三。
泽州东山古贤寺僧思禅师𢹂以南。
怀州北山丹谷。
剪𩭄。
年十六。
遣从阇黎湛律师
往邺学大小经论。
俄从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黎
光师十大弟子为證戒。
以进具时论荣之。
卒究四分律于大隐律师
出灭诤犍度文句。
今行世。
复专师上统。
七年
设席受徒。
令誉载道。
寻归乡里之清化寺。
众乐之。
率金帛为兴会。
承光二年。
春齐亡。
周武帝废教。
偕诸大德。
并赴行在所
诏曰朕受天命。
抚育万民。
三教不同。
难以施化。
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故须存立。
其馀二教免罢。
有异议者。
请悉心以闻。
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默然无复对。
但相顾失色而已。
诏频趣之。
于是进曰。
佛法之入中国。
生民赖以脩善去恶。
陛下恃势力。
而破灭之。
其无乃已甚。
且陛下奉天
奉天而行。
天奉佛而行。
陛下如此。
宁不畏天乎。
不畏天则不畏地狱。
地狱诸苦。
吾知陛下之不能辞矣。
大怒。
瞪视曰。
朕欲治安百姓尔焉。
恤其他。
遂引退。
衍法师
手泣而谢曰。
子曾不惧鼎镬刀锯之酷。
而于天子之威。
诚护法之切如是。
曰当时急。
亦岂复顾身命哉。
因遁居汲之西山讫三年。
诵法华维摩满千遍。
以祈复教。
大象二年有疾。
诏东西两京。
立陟岵寺。
处菩萨僧。
少林寺长讲。
仍诏近远诸德安置。
隋氏革命。
率旧齿。
翱翔洛邑
开皇初
诏授沙门都
辞不允。
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开导迎与俱。
七年春
定州
道上党。
留以开讲。
寻被诏。
偕六大德入都。
大兴善寺
劳问殷勤。
供养隆倍。
顷之诏别筑静影寺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而迁居焉。
虽堂宇未成。
而海内之士麇至。
日夕陶冶。
必于成器。
盈七百馀人。
其担簦负笈。
相继而趋者。
尚未已也。
十二年诏知翻译。
是年卒于净影寺
寿七十。
闻哀恸。
叹曰国丧二宝柰何。
盖大儒李德林
亦以是月卒云。
长八尺五寸。
眼长三寸。
腰九围。
正气雄逸。
道风齐肃。
慈悲及物。
清化时畜一鹅。
常随钟鼓。
集轮下。
若听讲状。
入关。
鹅栖宿廊庑。
昼夜鸣号不已。
众患之。
附使达京。
至净影门放之。
即腾翔呼叫入房。
若素所识者。
自尔其状。
不异清化
而独于布萨无所与。
如是六载后忽不肯入堂。
泽州所寓寺柱座足一时俱陷。
以劳苦。
致心痛疾。
至是食减形羸。
久之因用林虑山中禅者。
数息之法。
对治。
良验。
由是一夏习定。
殊觉静乐
尝遇僧稠而问焉。
云此心住利根之境界耳。
若善调摄。
堪为观行。
每于讲次遇定宗。
未尝不赞美。
以勉学者。
著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十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疏。
并以四言成句勒卷。
又著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
分为五聚。
盖教法义法染净杂也。
方著地持疏梦登须弥绝顶周览。
但见海水。
而紫金色像。
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
蒙冒尘埃。
敬礼已。
而拂之以衣。
顿觉光净。
又著涅槃疏毕。
未敢即出。
梦手塑七佛八菩萨像。
还自缋饰。
像复次第起行。
后一像缋饰将终。
旁有一人。
索笔代成之。
此皆其议论。
足以利益世间相也。
于戏伟矣。
释慧远
姓李氏
燉煌人也。
后居上党高都焉。
天纵疏朗仪止冲和。
局度通简崇覆高邈。
幼丧其父与叔同居。
偏蒙提诱示以仁孝。
年止三岁心乐出家。
每见沙门爱重崇敬。
七岁在学功逾常百。
神志峻爽见称明智。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思练行高世众所宗仰。
云。
汝有出家之相。
善自爱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未劳呼策。
登为虐暴不安。
携以南诣怀州北山丹谷。
每以经中大义问师。
皆是玄隐。
深知长有成器也。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梨湛律师往邺。
大小经论普皆博涉。
随听深隐特蒙赏异。
而偏重大乘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梨
光师十大弟子并为證戒。
时以为声荣之极者也。
便就大隐律师听四分律。
流离请诲五夏席端。
淘简精粗差分轨辙。
灭诤揵度前后起纷。
自古相传莫晓来意。
乃剖析约断。
位以单重。
原镜始终。
判之即离。
皆理会文合。
今行诵之。
末专师上统。
绵笃七年
迥洞至理爽拔微奥。
负笈之徒相諠亘道。
讲悟继接不略三馀。
沐道成器量非可算。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为之兴会。
讲堂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剋齐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序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其风弥远。
考定至理多皆愆化。
并令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而有图塔崇丽。
造之致福此实无情。
何能恩惠。
愚民向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沙门不敬。
勃逆之甚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用崇孝始。
朕意如此。
诸大德谓理何如。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五百馀人咸以为王力决谏难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四众是依。
岂以杜言情谓理伏。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宪章三教。
诏云。
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籍像表真。
若使废之无以兴敬
曰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经像未至。
此土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时无答。
曰。
若不籍经教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何为但识其母不识其父。
同于禽狩。
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福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此难。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须废而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者。
仲尼所说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亦应废而不行。
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其义安在。
若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
七庙之难无以通。
曰。
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
四海之内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令独废。
又无答。
曰。
诏云。
退僧还众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未成至孝。
曰。
若如来言。
陛下左右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
曰。
朕亦依番。
下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未可独废。
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
是邪见人。
阿鼻地狱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勃然作色大怒。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亦不辞地狱诸苦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趣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理屈言前。
所图意盛。
更无所答。
但云。
僧等且还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名。
当斯时也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护法菩萨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非汝咎也。
云。
正理须申。
岂惟顾此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圣不能遣。
恨不奉侍目下。
以为大恨。
法实不灭。
大德解之。
愿不以忧恼。
遂潜于汲郡西山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用通遗法。
既而山栖谷饮禅诵无歇。
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大象二年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诏令安置。
遂尔长讲少林。
大隋受禅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蒙预落䌽。
旧齿相趋翔于雒邑
法门初开近归奔。
望气成津奄学市。
所以名驰阙。
皇上闻焉。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即而位之。
而立性质直荣辱任缘。
不可威畏不可利染。
正气孤雄道风齐肃。
爱敬调柔不容非滥。
至治犯断约不避强禦。
讲导所之皆科道具。
或致资助有亏。
或不漉水护净。
或分卫乖法。
或威仪失常。
并不预听徒。
自馀堕眠失时。
或后及法席。
并依众式有罚无赦。
故徒侣肃穆容止可观。
开皇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请赴本乡。
此则像法再弘桑梓重集。
亲疏含庆何以加之。
七年春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遂阙东传。
寻下玺书殷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于时敕召大德六人
其一矣。
仍与常随学士二百馀人。
创达室。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敕住善。
劳问丰华供事隆倍。
又以善盛集法会是繁。
虽有扬化终为事约。
乃选天门南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弘叙玄奥辩畅奔流。
吐纳自深谈曲尽。
于是四方投学七百馀人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望京趣寺为法道场。
但以堂宇未成居空露蘧蒢庵舍。
巷分州部日夜祖习成器相寻。
虽复善诸德英名一期。
至于归学师寻千里继接者。
莫高于矣。
形长八尺。
腰有九围。
十三幅裙可为常服。
登座震吼雷动蛰惊。
充惬群望斯为盛矣开皇十二年春
下敕令知翻译。
刊定辞义。
其年卒于静影寺
春秋七十矣。
冕旒哀感为之罢朝。
呼嗟曰。
国失二宝也。
李德林月而丧。
故动心。
括发寻师。
本图传授
周历两代化满八方。
著疏属词诠综终始。
承习开误栉比尘连。
范时朝得称方驾。
初见病数日。
讲堂脊无故自折。
相顾飒然必知不损。
及大渐之日端坐正神相如入定。
侍人不觉其卒。
忽闻室有异香。
咸生疑怪。
属之以纩方悟气尽。
昔在清化先养一鹅。
听讲为务频经寒暑。
入关后鹅在本寺。
栖宿廊庑昼夜鸣呼。
众僧患之附使达京。
至静影大门放之。
径即鸣叫腾跃入房内。
尔后依前驯听。
但闻法集钟声不问旦夕。
覆讲竖义皆入堂伏听。
僧徒梵散出户翔鸣。
若值白黑布萨。
虽闻钟召终不入听。
时共异之。
常途讲解。
依法潜听。
中闻汎及馀语。
便鸣翔而出。
如斯又经六载。
乐听一时不亏。
后忽哀叫庭院不肯入堂。
自尔二旬。
便弃世。
即。
开皇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矣。
俗年七十僧腊五十。
又当终之日。
泽州本寺讲堂众柱。
及高座四脚。
一时陷。
佥议以感通幽显。
勒碑。
薛道衡制文。
虞世基书。
丁氏镌之。
时号为三绝。
听大乘可六七载。
洞达深义神解更新。
每于邺京法集竖难罕敌。
由此名冠近。
异论所推既而勤业晓夕。
用心大苦遂成劳疾。
十五日内觉观相续不得眠睡。
心痛状如刀切。
食弱形赢殆将欲绝。
忆昔林虑巡历名山见诸禅府备蒙传法。
遂学数息止心于境。
剋意寻绎经于半月。
便觉渐差少得眠息。
方知对治之良验也。
因一夏学定。
甚得静乐身心怡悦。
即以己證用问僧稠
云。
此心住利根之境界也。
若善调摄堪为观行。
每于讲际至于定宗。
未尝不赞美禅那。
槃桓累句。
信虑求之可得也。
自恨徇于众务无暇调心。
以为失耳。
在邺创讲十地。
一举荣问众倾馀席。
自是长在讲肆。
伏听千馀。
意存弘奖。
随讲出疏。
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七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并勒为卷部。
四字成句。
纲目备举。
文旨允当罕用拟伦。
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分为五聚谓教法义法染净杂也并陈综义差。
始近终
则佛法纲要。
尽于此焉。
学者定宗不可不知也。
自远之通法也。
情趣慈心至于深文隐义。
每丁宁频复提撕其耳。
唯恨学者受之不速。
览者听之不尽。
一无所惜也。
是以自于齐朝至于关辅及畿外要荒。
所流章疏五十馀卷。
二千三百馀纸。
纸别九百四十五言。
四十年间曾无痾疹。
传持教导所在弘
并皆成诵在心。
于今未绝。
本住清化祖习涅槃。
寺众百馀。
领徒者三十。
大唐之称首也。
勇于法义慈于救生。
戒乘不缓偏行拯溺。
所得利养并供学徒。
衣钵之外片无留惜。
尝制地持疏讫。
梦登须弥山顶。
四顾周望但唯海水。
又见一佛像身色紫金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体有尘埃。
初则礼敬后以衣拂。
周遍光净。
觉罢谓所撰文疏颇有顺化之益故为此徵耳。
又自说云。
初作涅槃疏讫。
未敢依讲。
发愿乞相。
梦见自手造素七佛八菩萨像。
形并端峙还自缋饰。
所画既竟像皆次第起行。
末后一像彩画将了。
旁有一人来从索笔。
成之。
觉后思曰。
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
乃广开敷之信如梦矣。
又未终一年。
梦见净影长竿自倒灯耀自灭。
便至岁日所使净人小儿二人。
手放从良分处什物并为功德。
又敕二时讲前令大众诵般若波罗蜜咒。
限五十遍。
以报四恩初不中怠。
又伤学众不能课力。
每因讲日。
如此正义须臾不闻。
识者以为达宿命也。
及觉轻贬于房外香汤洗浴。
即在外宿至晓入
食粥倚床而卧。
问曰早晚。
答云今可卯时
乃曰。
吾今觉冷气至脐。
去死可二三寸在。
可除倚床。
自跏其足。
正身敛目不许扶侍。
未言其卒验方知化。
香若栴檀久而歇灭。
后乃卧之。
手足柔软身分并冷。
唯顶上暖焉。
沙门智猛者。
相人也。
伏佩法教每蒙延及。
故疏为行状。
拟学者所承。
谈说有偏机会称善。
振名东夏云。
姓李
燉煌人
后居上党高都
天纵殊朗。
仪止冲和。
幼丧其父。
与叔同居。
每见沙门
爱重崇敬。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
未劳呼策。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黎湛律师住邺。
大小经论。
普皆博涉。
偏重大乘。
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證戒。
更就大隐律师
听四分律。
剖析约断。
皆理会文合。
爽拔微奥。
负笈諠集。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
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
为之兴会讲堂。
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
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尅齐。
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
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
叙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
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
其风弥达。
考定至理。
多皆愆化。
并今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
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
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
愚民响信。
倾竭珍财。
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
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
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
沙门不敬。
悖逆之甚。
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
用崇孝始。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
咸以为王力。
决谏不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
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
四众是依。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
宪章三教。
诏云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
藉像表真。
若使废之。
无以兴敬
曰。
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
经像未至此土。
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时无答。
曰。
若不藉经教。
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
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
何为但识其母。
不识其父。
同于禽兽。
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
事之无福。
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
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前难。
诡通后言。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
废而不用者。
仲尼所说。
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
亦应废而不学。
又若以七庙为非。
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
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
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
义安在。
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七庙之难。
曰。
若以秦鲁同尊一化。
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四海之内。
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今独废。
又不答。
曰。
陛下向云退僧还家。
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
以显父母。
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
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
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
未成至孝。
曰。
陛下左右。
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
不见父母。
武帝云。
朕亦依番上下。
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
冬夏随缘修道。
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
未可独废。
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
破灭三宝。
阿鼻地狱。
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勃然大怒。
面有瞋相。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何辞地狱诸苦。
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
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趣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理屈无答。
乃下敕云。
僧等且还。
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字。
当斯时也。
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
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
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
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
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
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
护法菩萨。
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
非汝咎也。
曰。
正理须申。
岂顾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
圣不能违。
遂潜于汲郡西山
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
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
大象二年
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
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
诏令安置。
大隋受禅。
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
蒙预落䰂。
旧齿相趋。
翔于雒邑
法门初辟。
近归奔。
名驰阙。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开皇五年
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赴本乡。
七年春
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
寻下玺书。
慇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
敕住兴善寺
劳问丰华。
供事隆倍。
又选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
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诸叙玄奥。
辨畅奔流。
于是四方投学。
七百馀人。
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
望京趣寺。
为法道场。
开皇十二年春
卒于净影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尧奋东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魏上党长子人,字彦举
尧雄弟。
初为给事中,转中坚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封安夷县
从高欢平邺,破尔朱兆等,进爵为伯。
西魏薛崇礼军。
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颍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崇祖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上党长子人,字子述李业兴子。
高澄卢景裕讲《》,崇祖时年十一,论难往复,景裕惮之。
文宣帝营构三台,材瓦工程皆崇祖所算。
封屯留县侯,后坐事被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陆突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道武帝时,率部民随从征伐,以战功,拜离石镇将
天兴中,为上党太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公孙表北魏 ? — 4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2 【介绍】: 北魏燕郡广阳人字玄元
初仕后燕慕容冲尚书郎,后归北魏博士
明元帝初赐爵固安子。
河西饥,胡刘虎聚流民起事于上党,诏讨之,为胡所败,深衔之。
泰常七年,闻南宋刘裕死,奚斤率军攻宋。
吴兵将军、广州刺史克滑台,围牢,士卒多伤,牢一时不下,积前忿,使人夜就帐中缢杀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